2021年9月17日,市局党组成员江振辉陪同湖北电视台到咸宁现场采访村庄规划工作成效与经验作法等。电视台一行现场拍摄了咸安区高桥镇田园综合体典范白水畈“萝卜小镇”、“乡愁、乡味、乡音”典范熊家湾“乡村驿站”和通城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内冲“瑶族第一村”等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施效果,现场采访了咸宁村庄规划建设实施经验介绍。对咸宁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建设实施效果赞不绝口。
至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村庄分类布局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共有862个行政村需要编制村庄规划,已完成575个,余下的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在村庄规划引领下,各县(市、区)实施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范例。除了以上美丽乡村,还有通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典范大坑村“枇杷小镇”、通城瑶族风情乡村旅游“体验村”、嘉鱼观音寺研产融合“蘑菇村”等一批“后起之秀”,在规划师们的精心呵护下,正在成长、壮大之中。
经验一,要脚踏实地。一是调研要做实,这是基础。“三分规划、七分调研”,在编制阶段,构建“两个名录”(包括村庄基本信息名录和村庄历史文化遗存名录);梳理“三个清单”(包括自上而下的上位规划“落实性要求清单”、各级各部门“政策性导向清单”和自下而上的体现村民意愿及基层管理“实施性需求清单”),分类分层融入规划体系,做实规划内容。二是强弱要得当,这是技巧。根据“村庄分类”确定强谁弱谁(示范村重点编、整治村按需编、一般村简单编或不编),根据“村庄特质”确定强谁弱谁(或突出产业发展、或突出历史文化保护、或突出国土综合整治等),不搞“大而全”套路式规划。三是规划要触底,这是根本。村湾才是农民真正的栖居地(主要的生活、交往、活动空间),村庄规划一定要从村域延伸到村湾,细化到农房四至布局、设施配套、环境改善等,要站在为农民服务的角度去做规划,缺什么补什么。
经验二,要胸有情怀。村庄规划工作没有情怀是编不出“有情有义”的村庄规划的,要发扬“四有”规划师精神,编制“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维度”的村庄规划,进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有“全局观念”。从政治上看问题、从全局上看事物,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定位去谋划,不能做“井底之蛙”、“孤芳自赏”,编制“有高度”的村庄规划。二是有“为民情怀”。始终关注农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常怀“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编制“有温度”的村庄规划。三是有“实干精神”。“美丽乡村规划,是靠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不是坐在家里靠手天马行空画出来的”,要扎根基层、融入农村,“与农民一起编规划、编农民看得懂的规划、编农民能用的规划”,编制“有深度”的村庄规划。四是有“时代思维”。包括生态文明思维、空间治理思维、空间自然资源管理思维、空间价值思维、全生命周期协同思维等,编制“有维度”的村庄规划。
经验三,要创新发展。一是补强“弱点”。针对机构改革后,乡村规划管理体制方面问题,市局成立了乡村规划管理科,定编定人定职责;6个县(市、区)局相应成立了乡村规划股,明确了管理职能;与市编办联合发文,强化各乡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职能。同时,强化基层人才建设,按“1所1员”标准在各乡镇所选定62人名单,作为乡村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二是聚集“热点”。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建设行动等,推行乡村规划师下乡服务,出台《咸宁市乡村规划师下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三库一专委”(人才库、中介库、管理库、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统筹服务体系运行;配套《咸宁市乡村规划师下乡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主要职责和工作要求等;制定《首批乡村规划师派驻名单》,从人才库中优选出25名一类规划骨干,优先重点镇派驻全覆盖,按“1镇1师”开展首批派驻试点。三是攻坚“难点”。针对乡村建筑风貌和环境风貌管控老大难问题,市局编制了《咸宁市公园化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导则》、《咸宁市乡村振兴工程规划建设参考图集》、《咸宁市农村住房样板户型推广图集》等图集,引导规划实施。四是推出示范点。近期市局组织开展了村庄规划专题调研活动,收集各县(市、区)优秀村庄规划成果和实施建设典例,目前正对其进行分门类别、系统整理,编制《咸宁市村庄规划实施典型示范村推广图集》,在全市示范推行。(乡村规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