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全球首家公园城市:伦敦是怎样将绿网、绿链、绿楔、绿斑转化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

来源:咸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时间:2021-06-07

一、隐秘的国家公园城市


2019年,伦敦成为全球第一座国家公园城市。 同年,作为建设标准的《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宪章》颁布,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公园城市评选也在同步展开。

▲ 伦敦西北部大型公园绿地

▲ 伦敦南岸城市绿地已成为城市旅游新名片

次年,《伦敦规划》展露出伦敦「绿色治城」的决心:「环境战略」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心,除国家公园城市改善计划,零碳城市、韧性城市等绿色城市打造计划均囊括其中。

▲ 伦敦内城区的Plover Way滨水生态住宅

伦敦之所以能推动环境战略实施,离不开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公园系统: 上世纪40年代大伦敦规划的「绿环」规划之后,伦敦绿色空间一步步向内延伸,逐渐建立起由「绿网」、「绿楔」、「绿斑」组成的公园网络。

▲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如今的伦敦「绿环」并非连绵不断的绿带,而是混杂着公园、农地、城镇的绿廊

这些绿色空间并非连绵不断,而是混合着众多城市功能,且功能定义已从空间的绿色,转向强调经济、社会属性的空间作用

▲ 伦敦下利亚山谷绿带与沿线的科技园区结合,成为休闲配套

不得不提的是,这些绿色空间在城市中的占比只有30%多,分布也极为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外围绿环)。

伦敦是如何成为国家公园城市的呢?

▲ 伦敦公园系统示意图

1、绿环,限定城市边界(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19世纪末,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概念,让欧洲重新审视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 二战后,众多城市在重建过程中,引入并实践了田园城市理念。(*田园城市: 借助田地或花园的空间围合,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比例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 借助这种绿环结构,解决工业革命时代,令人头疼的大城市病。)

伦敦是先行者之一,《1944大伦敦规划》中提出通过绿环控制城市规模,防止郊区小城镇被吞并,承接城市分散的功能。

▲ 《1944 大伦敦规划》中的绿环(来源:flickr)

1952年,城镇发展法案通过,绿环外围将建设8座新城,接纳伦敦外迁的制造业和产业人口。 如哈罗新城承接食品加工,克劳利承接机械制造等,这些城市人口保持在5—10万人之间。

▲ 哈罗新城城市中心

2、绿环,「致使」内城衰落(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随着城市的再次繁荣,空间又变得拥挤不堪。 1969年,绿环外开始建设3座第三代新城,它们不再是承接功能疏散的卫星新城,而是功能完善、独立运行的「反磁力中心」,与伦敦内城的关系,从配合变为竞争。 如新城米尔顿凯恩斯,聚集着内城迁来的企业总部,还是英国最有活力的初创公司聚集地之一。

▲ 米尔顿凯恩斯俯瞰(拍摄于城市展览馆)

不久后,制造业大衰退时代来临,伦敦内城失业率居高不下,「空心化」严重(1951—1981年,城市人口减少150多万)。 短短几年间,绿环成为人们前往新城找工作与通勤的障碍,绿环的发展就此停止。

3、公园系统,边治理边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

1977年,《内城地区法》颁布,伦敦发展重心重新回归内城。 城市产业正逐步转向金融、文化、旅游等为主导的三产,环境成为城市越发重要的竞争力。 1990年代,「绿色战略报告」颁布,内城区通过「绿链模式」挖掘路网、水网的空间新价值。

▲ 「绿链模式」下的河道沿线改造

2000年初,「100个公共空间计划」则依靠公共空间改造,为城市制造「新空间」。 2004年,《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将绿环、绿链、公共空间纳入整体环境规划之中,视为伦敦作为全球化城市的竞争力。

之后的「绿楔」战略,逐渐融入伦敦5条产业走廊,成为拯救绿环外围日渐「衰落」新城的绿色动脉。

▲ 绿楔成为大伦敦5条产业走廊的一部分

就这样,不断进化的公园系统,成为建设国家公园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新发展目标的骨架。

二、绿链,从公共空间到活力网络


绿链是伦敦内城在缺少公共空间的情境下,快速改善城市环境的「应急措施」,核心是整合可用的空间资源,提升绿环与内城的连接性、可达性

▲ 「绿链模式」下的摄政运河沿线改造

基础完善、用地可控的路网、水网优先成为重点开发区域,到1990年代末,绿链的建设基本成型。

不过,绿链并没有沿着功能单一的绿色空间方向开发,而是与众多城市功能相结合,如休闲游憩、文化展示等,形成多彩活力网络,成为城市休闲经济中的一员。

1、水网即市井生活区

伦敦内城的运河纵横交错,运河生活也曾经是伦敦文化的一部分,但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几近消失。

在滨水绿链的打造中,重点是激活滨水空间的复合功能,还原具有伦敦特色的滨水生活区,激活一张有活力的水网。

▲ 摄政运河

例如摄政运河连通了26个城市公园,沿线13处历史船闸区域经过改造融入了商业、餐饮及创意办公等新功能。有历史、有环境、有功能,这些滨水空间成为现代大都市里,闹中取静的生活原乡。

▲ 摄政运河改造区全长14公里,分为多个主题区,成为市民休闲中心

进入新世纪,摄政运河中段的国王十字片区通过更新成为创新产业区。

▲ 摄政运河中段的国王十字创新区

运河沿岸的改造,不只是滨水绿地,更是融合亲水平台、休闲功能的立体游憩空间,为的是更好服务喜爱随处交流的创新人群,提升创新区的空间「软实力」

▲ 河岸成为科技人才的交流聚集区

2、路网即主题旅游区

在绿环的空间限制作用下,内城形成紧凑的空间结构,发展出窄而密的交通网络, 这也意味着道路沿线 大幅度的绿地改造、植树难以实现,即便实现,还可能会降低道路的通勤效率。

▲ 伦敦高密度「密不透风」的路网

▲ 内城众多窄而密的路网,保持着高效运作,绿化改造很难实现

因此,路网中新增绿色空间,体现在道路沿线高密度的节点空间打造

▲ 路网沿线见缝插针式的绿地

更新后的路网不止于空间层面,通过加以主题的方式成为游线,如伦敦南岸的文化游、伦敦西区的戏剧游、CBD的罗马历史游等等。路网转身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以及城市文旅产业的生力军。

▲ 伦敦西区戏剧主题游

众多主题游线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CBD内的「伦敦城墙漫步」游线

▲ 围绕历史遗迹、结合各色景观的「伦敦城墙漫步」游线

它不仅串联着罗马时代的历史遗迹,还将寸土寸金CBD内少而散的绿色空间纳入其中,将商务区最古老的历史与最繁华的界面展示给游客,形成穿越之旅。

▲ 「伦敦城墙漫步」游线穿越CBD「最精华的部分」

此外,游线带来的人流与活力,大大提升商务区夜间人气,远离夜间似「鬼城」的状态。

三、绿斑,从绿地到自然资产账户


伦敦内城的斑状绿色空间,由海德公园、摄政公园等8座皇家公园,以及百余座花园广场构成。

绿链虽然完成了这些分散节点的空间连接,但未能改变因空间品质参差不齐,导致使用率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状。

▲ 保持着自然风貌的摄政公园

1999年,《走向城市复兴》研究报告,提出「提高城市绿色空间质量」「改善环境服务质量」等策略,匹配正在崛起的创意、科创等新兴经济对环境的需求,绿斑们开始了旷日持久提升空间质量的绿色运动。

▲ 网红海德公园,改善环境服务质量增加了休闲配套

2017年,《伦敦公共绿色空间自然资产账户》报告指出,伦敦公园绿地为市民带来的身心健康服务,共节约9.5亿英镑医疗费支出,产生9.26亿英镑的娱乐消费等等。

1、城市「微度假」中心

内城8座皇家公园共占地约2000公顷,一直保持着「景色够美,功能够少」的特点。

1997年,《皇家公园和其他开放空间条例》颁布,皇家公园开始放下身架,通过微改造融入娱乐、亲子、运动等元素,迎合新时代大众的需求,重塑公园吸引力。

▲ 海德公园内举办的马拉松比赛

以海德公园为例,公园设置了足球场、皮划艇、马场等运动场所吸引不同喜好的人群。

▲ 海德公园内的马场

2004年启用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园,通过叠水、瀑布、涡流等多种景观化的水形态,成为最受家庭喜爱的亲子空间,仅2005年有超过200万人到访。

▲ 海德公园内新建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园成为市民的家庭活动中心

对于景观保护与价值挖掘的平衡,公园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其中观景「新视角」成为一个突破方向。

例如邱园是英国的皇家植物园,这里聚集着植物学领域相关的研究、教育机构,一直以来除了几个明星温室,其它区域则门可罗雀。

▲ 邱园中明星温室——棕榈室

2006年,邱园通过水上观景的萨克勒桥、空中观景的树冠步道、昆虫视角的蜂巢等观景设计手法,将全域转变为「网红打卡」聚集区。

▲ 树冠步道赋予游客观赏邱园的新角度

2、老空间新价值

2000年后,伦敦先后颁布「100个公共空间计划」《优秀户外空间计划》等, 针对存量的公共空间 进行公园化的提「质」改造。

▲ 金融城内「提质」后的小公园

并大力开展口袋公园的建设,推动城市实现各居住区400米范围内拥有一处公共空间的目标。

▲ 街头「快闪」口袋公园

公共空间的增量部分,主要通过「公共空间换容积率」等政策,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项目获取。

例如,占地8.7万平方米的伦敦塔桥城更新项目,公共空间面积占比超过40%,平均每天访客量超过3.5万名,是城市新热门旅游区域。

▲ 熙熙攘攘的伦敦塔桥城配套公园

四、绿楔,从多中心结构到产业走廊


采用绿环控制市区规模的城市有很多,发展后期易出现单核城市中心的弊病,伦敦金融城就是这类的代表。

解决这类问题有效方法之一是建设延伸的绿楔,如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的「绿手指」模式,均有效实现了引导城市多核发展、提升环境质量的功效。

▲ 斯德哥尔摩散布的「指状」绿楔

不过,这对于先发展后规划、开发用地稀缺的伦敦来说,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2年,伦敦宣布发展城市绿楔的声明;2004年,《东伦敦绿网规划》提出6条城市绿楔的规划,以促进城市多中心发展。

▲ 6条楔形绿带

2011年,绿楔被纳入《大伦敦发展战略》,成为伦敦向外延伸的5条产业走廊的起始点,助力城市提升全球竞争力。

1、绿楔即功能混合区

伦敦将绿楔定义为「解决21世纪城市问题的绿色网络」,从实施情况来看,绿楔并非延绵的绿廊,而是融合公园绿地、城市功能、城市战略的混合型绿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场馆聚集区——下利亚山谷。

▲ 下利亚山谷

该区域曾经是伦敦「毒地」代名词,借助奥运会「大事件」的机遇,下利亚山谷进行全面更新。

最终,下利亚山谷实现从环境更新到自然生态,从滨水生活到科技产业的全方位跃迁,这里已成为混合型绿楔示范区、生态技术试验区。

▲ 下利亚山谷营造出的「自然生活」

优质的环境,方便的配套,下利亚山谷吸引到越来越的企业入驻,欧洲最大新中央商务区之一的The International Quarter正在建设之中,它是继金融城、金丝雀码头、伦敦塔桥城之后,伦敦第四大商务区,预计将提供2.5万个岗位。

▲ 建设中的The International Quarter

2、产业走廊最后一公里

《大伦敦发展战略》打造5条产业走廊目的是连点成串、串连成片,形成聚集效应,进而带动周边正在衰败的新城们实现转型。而混合型绿楔,则成为产业走廊接入内城的最后一公里。

▲ 城市绿楔融入5条产业走廊

如前文提到的下利亚山谷,它是M11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高科技产业走廊的内城段,这里不仅有环境、有资本,还有Here East数字产业园等产业明星。

▲ 下利亚山谷是M11产业走廊接入内城的最后一公里

▲ 下利亚山谷内的科技园区

随着产业走廊的贯通,M11沿线成为电子科技、生物医药、尖端制造等企业聚集带,沿途的哈罗新城也从食品加工转型先进制造、知识服务业。

▲ M11沿途的哈罗新城转型知识服务业

综上所述,伦敦成为全球第一座国家公园城市,依靠的并不是连绵不断的绿道,而是经过几十年发展演化,强调经济、社会作用的公园系统。

每一次的城市新发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公园系统的升级助推。

▲ 伦敦南岸眺望金融城

2020年《伦敦规划》中,伦敦新目标为「最绿色的全球城市」,城市公园系统将再次更新。

不同的是,本轮公园系统新增的绿色空间将会以「私有」土地为主(通过社区更新基金、增长绿色基金资助),推动城市步入全民「碳中和」时代

▲ 2016年至今,参与公园系统建设的私有土地分布示意图